尼亚加拉大瀑布地区中文门户网|圣凯瑟琳|布鲁克大学|尼亚加拉学院|房地产投资-NiagaraDIY.com

标题: 从中医药学的发展论在安大略省的应用 [打印本页]

作者: 燕氏    时间: 2017-2-26 01:00
标题: 从中医药学的发展论在安大略省的应用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 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简称《内经》。全书分《素 问》与《灵枢》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分九卷八十一篇,共计十四万余言。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 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内经》对人体解剖知识,如脏器质地、大小、肠胃的容量及血管的长短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尤其血液循环的概念、呼吸与脉搏频率的比例等,远比西欧各国早得 多。它明确了人体经络系统,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创始了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学说之一—经 络学说。在疾病诊治方面,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在药性理论方面,提出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等概念,并提出五味入五脏的道理,也是 后世归经学说的本源。《内经》主张人与自然是相应的,所以当它谈到生理、病理、病因、诊断和预防等问题时,处处结合四时气候、地理水土、社会生活及思想情 绪等方面的变化,它从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 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 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 国,从而丰富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经》。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 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止喘发汗,常山截疟, 大黄泻下,黄连治痢,水银治疗疥疮,海藻治瘿等。其内容丰富广泛,所收载的药物疗效确切,成为后世历代本草的蓝本。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 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 成《伤寒杂病论》。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形成了理、法、方、药比较完整的治疗体系,为临床医学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收剂269首, 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其中收载的许多有效方剂,如桂枝汤、大承气汤、小柴胡、四逆汤等,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着。
西 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的基本内容,进行重新归类编排,撰成《针灸甲乙经》12 卷,128篇。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其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 总数和穴位349个(包括单穴49个,双穴300个),论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与禁忌,总结了操作手法等,对世界针灸医学影响很大。公元701年日本政府 制定医药职令时规定,本书为医学生必修书。
公元610年,巢元方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全书共 50卷,分67门,载例证候1,700余 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病因及发病原理已描述得比较详尽而科学。例如:对某些寄生虫的感染,已明 确指出与饮食有关;认为绦虫病系吃不熟的肉类所致。书中还记载了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说明当时的外科手术已达到较高水平。隋唐时期,由于政治 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内外交通发达,外来药物日益增多,用药经验不断丰富,对药物学成就进一步总结已成为当时的客观需要。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 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 比欧洲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逐渐被传到欧洲和中国的邻国 如日本、朝鲜、新加坡等,在国外得到广泛流传和应用。
唐代医家孙思邈(公元581~682)集毕生之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 翼方》。其中,《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 《千金翼方》亦30卷,载方2,571首。二书还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如认为瘿病 (指甲状腺肿类疾病)是因人们久居山区,长期饮用一种不好的水所致,劝告人们不要久居这些地方;对夜盲病人,采用动物肝脏治疗等。公元752年,王焘著成 《外台秘要》,全书共40卷,1,104门(据今核实为1,048门),载方6,000余首,可谓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
宋代对中医教育比 较重视。宋政府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学生所学课程包括《素问》、《难经》、《伤寒论》和《诸病源候论》 等。教学方法也有很大改进,如针灸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公元1026年),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考 试时,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是这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创举。公元1057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 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约在1068~1077年陆续进行。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 《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在公元十一世纪, 中医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纪的金元时代,中医学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 医学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有金元时期四大家,约1200年,学术争鸣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刘完素治病用药偏于寒凉,是寒凉派;张从正(约公元 1156~1228)属 攻下派,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李东垣主张脾胃为后天之本;朱丹溪则是滋阴派代表,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易动”。明朝汪琦石,约500 年,著《理虚源鉴》,提出理虚有三本,肺脾肾,治虚有二统,肺脾,强调治脾治肺是虚症恢复的关键。他们都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明 代(公元1518-1593)有名的医家和中药方剂著作也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李时珍和他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以《经 史证类备急本草》为蓝本,参考医书近800部,搜集了历代诸家本草学说,再经亲自治病验证,或亲自到各地访问、采集和实地观察,加以辩证和论述。全书共收 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首,于1578年共缉52卷,约200万言的巨著--《本 草纲目》。它是我国十六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总结,内容丰富,实事求是。出版后发行全国,后来又被译成英、法、德、日、朝等多种文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广泛 流传国外。这部巨著,不仅是我国医药科学史上的光辉硕果,也是世界医学和生物学的重要典籍,为世界医药学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公元十七至十 九世纪,由于传染病的不断流行,人们在同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了温病学派。如明代吴有性认为传染病的发生,“非风非寒, 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称之为“戾气”。他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自口鼻而入,无论体质强弱,触之皆病。这就突破了中医学历来认为的 病邪是由体表进入人体的传统理论,在细菌学尚未出现的十七世纪中叶,这无疑是一伟大创举。到了清代,中医在治疗温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方 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叶桂的《温热论》、薛雪的《湿热条辨》、吴瑭的《温病条辨》及王士雄的《温热经纬》等。
清代医家王清任 (1968~1831)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 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在 清代,有许多简明、实用的本草和方书陆续出现。如《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求真》、《成方便读》、《医方集解》及《成方切用》等。这些本草和方 书的特点,一是从临床实际出发,精选方药,由博返约,便于学习和掌握;二是对每个方或药的证治机理和组方原则,都作了详细的注释和阐明,在理论上又有了新 的提高和发展;三是药物和方剂的分类方法,象《本草求真》、《医方集解》等,都采用了按功效分类法,使本草、方剂的分类学,更趋于完善。
近 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因此试图把两种学术加以汇通,逐渐形成了 中西医汇通学派。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唐宗海(1862-1918)之《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朱沛文约19世纪中叶之《华洋脏腑图像合纂》;张锡纯 (1860-1933)之《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新 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采方、献方和大搞中草药的群众性活动,整理出了数以万计的单方、秘方,编写出了各科的验方汇编。并在各省市普遍建立了中 医药研究机构,开办中医学院及医院,先后编写出《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药制剂手册》、《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医大辞典》和《中药大辞 典》等许多著作。在对祖国医药学遗产的整理、继承、研究、提高等方面,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引起国外人士的重视。例如:针 刺麻醉及中药麻醉,针拨套出术和中药治疗白内障,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穴位刺激和结扎疗法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中药治疗阑尾炎、宫外孕、胰腺炎、胆结石等 急腹症,中药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白喉等等,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防治冠心病、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肝炎、癌肿及其他常见病过程中,重视理论研究与 实验室研究工作,重视现代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利用。
中药药理研究方面,从强心、降压、抗菌、驱虫、镇痛、抗炎、利尿、解热等,进行 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及筛选工作,并取得了极为重要的成果。例如抗癌中药,我国已280余科属,3000种以上的中草药进行过抗肿瘤筛选,其中有效的有200 多 种。例如:莪术、鸭胆子、肿节风、冬凌草等,都是我国所独创。治疗法则的研究方面,主要对“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及“扶正固本”等研究 较多。如“活血化瘀”的研究,把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连贯起来,对治疗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宫外孕等各科数十种疾病的代表方剂,如冠心2号。复方丹 参、通脉灵等,早在二十年前都已在世界许多国家推广应用。
针 灸,是针法、灸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种临床治疗方法。它是研究防治疾病的具体方法、操作技术及其原理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 些不同的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但都是根据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通过穴位和经络而起作用,从而调整机体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的特点 是:治疗范围广、见效快、安全稳当、方便节约和易学易用。公元6世纪,针灸被传到朝鲜、日本。公元16世纪传到欧洲,近半个世纪来,针灸走向国际,世界范 围内兴起针灸热。
综 上所述,中医和西医的充分结合与互补是人类社会最佳的医学科学。因为,它不仅在具有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已被充分证明,而且许多医疗保健的药品和理论 方法早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国。它消灭了许多顽症,如天花、麻疯、疟疾、小儿麻痹症;控制和治癒了许多传染病,如肺结核,急慢性肝炎,各类流感、性病、萨思 病毒和禽流感。中国人的平均长寿年龄已接近世界健康长寿人口的国家,尤其是近年来中药对许多慢性病,如高血压病、心血管病、风湿痹症、各类皮肤病和不同部 位肿瘤、癌症等疾病的控制和治疗已有了新的突破,不仅引起了世界医学界关注,而且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都建立了许多合 作项目,并派专家互访,增加了相互促进的交流活动。
加拿大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发展多元文化是加拿大的联邦法。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 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国各省、市的中医师们都在各自的岗位 上默默奉献着自己高超地医术,为加国人民的医疗保健做着自己应尽地一份贡献。。所以,现在许多西医(MD)也都将中药和针灸用于临床治疗。而中医独特的治 疗效果和许多医疗保健方法也逐渐被加拿大人所接收。如:哈密尔顿市(Hamilton City)的“燕氏中医诊所”,几年来所接诊的患者有90%以上都是非华人。在2004年8月,被燕宪仪医生治愈的患者Mary Ana Heavers和丈夫Larry驾车去多伦多找到黄志华(M P T Tony Wong)议员交谈一个多小时,当她谈到自己的病情时激动不已。她曾卧床40年 ,换过家庭医生,也曾接受几个专家医生的诊治,但是始终依靠手杖、助步器、轮椅和药物度日。但在经过燕医生3个多月的中药和针灸治疗后,可以独自活动、行 走 和驾车,当她自己走上国庆节观光游艇看焰火时感慨万分。 所以,他们提出要求为中医立法,希望能让更多的患者受惠于中医。
由于中医针 灸在安省多年的实践 证明和发展,已逐渐并希望能被接受为安省医疗的辅助健康系统的一部分,直接和间接地支持了省府的医疗体系的运作,也为安省节约了许多医疗开支,它已渐渐被 更多的人们所接受,近年来许多保险公司也增加了针灸服务的项目,并形成了一个强大潜力的医疗保健市场,这些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中 医药大学和医学院也和西医大学相同,也需要在三年至五年中学习三十多门功课,接受系统的学科教育。因此中医师是很神圣的职业称呼,简称为职称。但是,竟然 有人提出中医不可以使用中医师、针灸师职称。在中医发展了两千多年,为人类医学做出巨大贡献后的今天,中医师竟不可以称为自己是医生,那么请问应该称呼他 们是什么?
当然,我们理解、支持并愿意配合安省西医内外科管理局纠正有些不知情的中医师改正使用(MD)的职称。我们真诚地希望安省能够 尽快为中医立法,中 医和针灸师也可在法律的保护下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大众。本行业人员也将遵守职业道德,自节自律,为加国人民做出最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但是,所有渴望健康长 寿的加拿大人和全体华人决不能接受有些人禁止使用中医师、针灸师(CMD ,TCMD or AC) 职称的无理要求,这与发展多元文化的联邦法背道而驰。
最后,恳请曾经受益于中医的加拿大人和全体华人勇敢地站出来,团结一致、共同呼吁:请尊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中医药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而做出贡献吧!
(作者:张辉蓉)




欢迎光临 尼亚加拉大瀑布地区中文门户网|圣凯瑟琳|布鲁克大学|尼亚加拉学院|房地产投资-NiagaraDIY.com (http://www.niagaradiy.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